洞庭湖亟待走出经济洼地 实现绿色赶超
|
作者:站长 日期:2019/7/11 21:23:19 人气:1362 标签:行业动态
|
洞庭湖 维意园林网6月27日消息:10年前,因盲目追求经济效益,洞庭湖区各市县大量引种杨树,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;10年后,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使湖区杨树“盛极而衰”,种植面积开始大幅萎缩。作为维系整个长江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一环,素有“长江之肾”之称的洞庭湖湿地为这场延宕十年“种树风波”付出了巨大代价,也折射出湖区谋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的艰难探索。 记者日前在洞庭湖区益阳、岳阳、常德三地调研时了解到,“杨树风波”对湖区造成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“鱼米之乡”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难困境也远未得到解决。 全民种树变砍树杨树经济陷入困境 2004年至2005年左右,洞庭湖区经历了一轮大规模的杨树种植“杨树经济”盛极一时。近3年来,湖区杨树进入砍伐期,但很多地方砍伐杨树后却没有种上新树苗,或者改种其他树种。 益阳市沅江的杨树种植面积位居全市第一,在沅江目平湖南村附近的湖洲上,绵延数公里的杨树望不到尽头,沟渠边甚至农田里曾经种植了大量杨树。当地村民告诉记者,2008年之前有一半的农户都在种植杨树,现在垸内的杨树已经砍得差不多了,农民不愿意再新种杨树。 事实上,就在10年前,杨树产业被洞庭湖区益阳、常德、岳阳视作重要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。 据益阳市林业局总工程师杨立华介绍,当时湖南省规划洞庭洞区种植杨树面积为500万亩,经过2004年至2006年三年发展,仅益阳市的杨树面积就达到200多万亩。 然而,约10年轮伐期的杨树还没有成材,其经济效益就开始急速下滑。益阳森华林业董事长何运才说,1996至1997年中高密纤维板每立方价格能卖到3800元,现在只有2100元。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,种杨树的人多少赚了一点钱,之后就一直没有复苏,20%至30%的杨树被砍掉后没有更新种植。 掠夺式开发难为继倒逼发展思路转变 洞庭湖杨树由种到砍,除了经济效益减少,背后还有重要的“生态逻辑”。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素有“长江之肾”之称,百万亩杨树吞噬“长江之肾”作为一个生态现象近年来日益引起重视,这也改变着杨树的种植格局。 早在2005年大规模种植杨树之时,记者看到“种杨风”已刮到了自然保护区内,甚至连保护区核心区也难幸免。大量的洲滩荒地被承包出去种植杨树,岳阳市东洞庭湖水域团洲、北湖等地,杨树已向湖深处“挺进”1200米以上。 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李跃龙认为,杨树对湖区生态的影响反映在多个方面:第一,河洲、滩涂大片开发种杨树,湿地生态景观被改变;第二,有的杨树种到了河中间,洪道被侵占,有的向洞庭湖中心挺进,形成新的围湖造田,湖区容积缩减;第三是过分扩张导致一些良田里也种上了杨树。 近年来,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,地方政府和百姓开始重新认知杨树。2013年10月开始,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辖区内种植的杨树进行大规模清理,提出力争5年内清除核心区内杨树林4万亩左右,推沟平埂,逐步恢复退化湿地。 南县林业局局长周建国说,现在多种植乡土树、阔叶树,营造更加绿化、美化的人居环境。 走出“经济洼地”生态发展仍待政策给力 记者了解到,洞庭湖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,农业比重大,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,从过去的鱼米之乡、富庶之地变为了现在发展较慢、相对贫困的地区。近期,国务院正式批复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》,鱼米之乡更加重视生态环境,但也亟待走出经济洼地,实现绿色赶超。 ——激励机制:湖区绿色考核应增加比重。益阳市委书记魏旋君认为,欠发达地区不是不要考核,而是要科学协调可持续,树立正确的绩效观。益阳市的经济增速在全省排名靠后,但农林牧渔增速常年保持第一名,同时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。对于这些生态保护好的地区,应该要有更高的评价和更多的激励。 ——政策支持:加大生态补偿和建设投入。湖区各界人士呼吁,应该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,在生态建设、产业发展等方面制定具体支持政策,同时建立健全对湿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,扩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范围,提高补偿标准。 民盟湖南省委的报告建议,在湖南省内可将洞庭湖区确立为“生态保护特区”,每年按照全省G D P的一定比例优先保障该“特区”生态建设的资金需求,并将其常态化。 ——内生动力:真正打响生态绿色经济牌。李跃龙认为,湖区要结合洞庭湖流域的特色物质,从生态的角度考虑产业链,重点发展现代农业、新型工业、生态旅游业、现代物流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,真正打响“生态牌”是有希望的。 此外,发展生态绿色经济时,应该吸取杨树产业的经验教训,更好地让市场发挥作用。 以上信息由园林景观设计编辑,公司网址http://www.cswyjg.com,深圳http://www.szwyjg.com,培训基地网址http://www.wyjgw.com |